稻田土壤肥力是影響水稻長勢、產量、品質的重要環境因子。分析土壤肥力水平、高產高品質限制因子,探討土壤肥力改善方向,為提高水稻產量與品質提供科學依據,是稻田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糧食安全、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一、稻田土壤肥力監測試驗方法
1、監測網絡設計
選擇5個不同農業氣象基本站,配合農田生態站開展同步觀測。這5個代表不同地域的生態站,組成了稻田生態監測網絡。各站按統一的規范進行取樣、分析。
2、取樣方式
(1)取樣時間:分別在早稻移栽前、早稻收獲后至晚稻移栽前、晚稻收獲后,1 a采樣3次。
(2)取土量與深度:取土量為1 kg(干重),取土深度為整個耕作層(垂直深度0~20 cm)。
(3)樣點設計:按照“隨機”、“等同”和“多點混合”的原則,6站統一按梅花形法5點取土,每鉆取土量應相同,最后均勻混合成1個樣品。
(4)土壤樣品處理與數據上傳:各站對樣本進行自然風干,并填報土壤信息表上傳。
3、檢測標準與方法
土壤PH值、全氮、全磷、有效氮、有效磷、有效硫、有效鉀的檢測,可根據《土壤分析技術規范》進行;有機質的分析,應按照《GB9834-88》標準進行。其中采用電位法測定土壤PH值;用重鉻酸鉀—硫酸溶液使土壤中的有機碳氧化,根據氧化前后氧化劑質量差值及系數,計算土壤有機質含量;用半微量開氏法測定全氮;用氧化鈉熔融—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磷、有效磷;用堿解擴散法測定有效氮;用磷酸鹽-乙酸提取、硫酸鋇比濁法測定有效硫;用采乙酸銨提取-火焰光度法測定有效鉀。也可用土壤養分速測儀即土肥儀,化肥速測儀來測量,其測量結果快,精度高等優點.
二、土壤肥力監測結果分析
1、取樣時間、地點及田塊特點
按早稻移栽前、早稻收獲后至晚稻移栽前、晚稻收獲后的生產進程進行取樣。其中取樣時間分別為:2004年3月下旬、7月上旬、10月中旬;取樣地點為6個農田生態站常年進行雙季稻觀測的田塊,周圍為農田,能代表當地生產條件,符合稻田生態監測的要求。另外,這6個農田生態站的種植制度分別為:南昌為稻-稻-肥,湖口、蓮花、泰和為稻-稻-油,廣豐、南康為稻-稻;灌溉條件為:湖口一般,其它站良好;土壤質地為:南昌、南康、泰和、蓮花屬砂壤土,湖口屬粘壤土,廣豐屬黃壤土。